【摘要】為實現“老有所養、老有所醫、老有所教、老有所學、老有所為、老有所樂”的“十二五”老齡工作目標,黨和國家越來越關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,但這不僅需要解決老年人口的“有所養”的問題,更重要的是讓老人“有所樂”,達到身體、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和諧統一,朝著“健康老齡化”目標奮進。
一、人口老齡化現狀
往常,生齒老齡化已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。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或65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%和7%,即可認為這個國家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。聯合國人口數據顯示,2009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比例的11%,預計這一比例將於2050年上升到22%,並且許多國家的老齡人口數量將是兒童的兩倍。而我國的老齡化程度也相當高――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,目前正處於快速老齡化時期,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.26%,並將於2030年進入完全的老齡化社會,預計老齡人口比例將於2050年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。另外,由於子女多認為大城市比小城市或農村的發展機會更多,於是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多向大城市集中,國內於是就出現了許多空巢老人家庭,這種家庭約占家庭總戶數的40%,而城市中的空巢老人家庭數也占到了總家庭數的30%,並且預計將於2030年達到90%。空巢老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。由於缺少孩子,生活更加單調,缺乏精神借貸。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。
林國榮博士的第一本著作《溯源-追溯真實的自己》於2017年8月正式推出,以他真實的自我,傳承25年的寶貴經驗及結合中西文化的智慧,透過文字激勵更多的人,探索自我,發現潛能,帶領大家活出非凡人生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於1990年提出了要實現“健康老齡化”的建設目標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46年章程中關於健康的經典定義:“健康是身體、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完美狀態”,那麼健康老齡化是指個人在進入老年期時在軀體、心理、智力、社會、經濟五個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狀態。2013年3月,我國政府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,要加大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,我認為,為實現“老有所養、老有所醫、老有所教、老有所學、老有所為、老有所樂”的“十二五”老齡工作目標,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,我國不僅需要解決1.7億老年人口的“有所養”的問題,更重要的是讓老人“有所樂”,使老齡人群在群體水平上達到身體、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和諧統一,因此,建立科學、系統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十分緊迫。
二、從進展心理學角度闡發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
從進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影響老年人生理康健問題的因素主要有:
第一,生理機能的衰退。跟著歲數增進,老年人的種種器官和細胞性能均會湧現退行性變遷,感官老化、反映癡鈍、忘記等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多不便,極易引發內心失衡,使老人產生鬱悶和自責情緒,最終又會反過來加速其生理衰退,影響生活質量。
第二,社會角色的變更。退休後,老年人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越來越少,其作用逐漸喪失。如果他們不能及時適應社會角色、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變化,他們很容易感到迷失。此外,老年人易受悲觀的生理表示和別人對“老”的表面化見解的影響,對自己的認知產生偏差,覺得自己真的老而無用,喪失信心,意志消沉。
第三,家庭環境的變化。由於子女長大成人後將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建立新的家庭上,忽視了對老年人的照顧,而年輕勞動力多向於一線、二線城市集中,於是,老年人面對這樣的“發射站式”的家庭,倘若又經曆了親朋好友的病故,尤其是配偶或子女的離去,可想而知,其所面臨的打擊是空前的甚至是致命的,嚴重時會引發心理功能異常。
另外,遺傳因素、經濟狀況、營養狀況、文化程度等均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。
其實,心理學家埃裏克森(ErikHErikson)早在上個世紀就提出了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,認為成年晚期的發展任務是進行自我整合以獲得完善感,避免失望或厭倦感,也就是說,當老年人回顧一生時,不論成功與否,都應該學會接受自己走過的的曆程以及與眾不同的生活,如果一味消極看待過去,否定自我,便有可能陷入失望和絕望之中。後來,佩克(RobertCpeck)拓展了埃裏克森關於成年期心理社會危機的概念,認為老年人過於關注自我角色喪失和身體障礙或缺陷非常危險,對生活滿意感和身心健康均有危害,老年人應多參加新活動,發現新樂趣,體會新感覺,並在這些新元素中找到滿意感。
三、實現“健康老齡化”重點舉措
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有系統的項目,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和老年人本身的積極努力。結合本國國情,我認為,實現“健康老齡化”的重點舉措有:
(一)國度應進步對老齡化社會的相幹學科建設的支持力度
要實現“健康老齡化”社會的理想並非易事,老有所養是經濟學問題,老有所學是教育學問題,老有所醫是醫學問題,老有所為是社會學問題,而老有所樂是心理學問題,因此,國家應首先投入足夠的財政支持,鼓勵多學科之間相互合作,為實現“健康老齡化”目標提供理論基礎、科學指導和經濟保障。
(二)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水平
在我國這樣一個“未富先老”的國家,有相當一部分老人(尤其是農村老人)由於經濟條件較差或是因病致貧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心理負擔,因而,國家已經在逐步提高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障水平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,例如,國家已於200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,定期為65歲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檢查,但是,為了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社會保障水平,國家應將心理衛生服務項目加入到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中。
(三)營造關愛老人的家庭和社會氛圍
家庭是維護老年人心理健康最人道、最溫暖的地方。家庭代際養老服務模式一直是我國老年人的首選。在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諸多因素中,無論孩子是否具有孝道,都能給老年人提供物質和精神方面最重要的精神支持。因此,地方政府應該借助各種媒介,在號召子女關注父母身體健康的同時,也要加大對老年人心理健康關注的宣傳力度,不斷營造出關愛老人的家庭和社會氛圍,另外,國家也應大力倡導“建設不分年齡、人人共享的社會”,使老年人既成為社會發展的被動受益者,又轉變為社會發展的主動參與者和貢獻者。
心理學課程備受認可,在教育和發展心理學領域研究卓越,累積了豐富的教學經驗。心理學系的專業研究領域包括:教育及發展心理學、認知心理學、健康及臨床心理學、及社會及文化心理學等。
相關文章: